专家表示,货币政策放松只能适度和谨慎,同时操作上需更具前瞻性。
上周集中出炉的7月经济数据并未像市场所期待的那样,多项数据远逊于市场预期,如CPI、PPI、出口、新增贷款等多项数据更是创下近期新低。而在市场一片高呼货币政策或将继续加码的同时,监管当局却并不为所动,而仍按兵不动,静观其变。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?是时机未到?还是有更多的考虑?这些都值得去探究。
“实际上,按照往常惯例,采取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具备。”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()表示,但是,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的同时,还需要考虑其它政策的配套实施事宜,如财政政策,因此,这个时间点的确不好把握。
但是,值得注意的是,受劳动力成本、资源性产品和部分不可贸易品价格存在趋势性上涨压力等影响,当前物价对需求扩张较为敏感,扩张性政策刺激通胀的效应在增强。这是央行在近日公布的《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指出的对长期通胀的担忧。
短期来看,报告指出,“受到基数降低等影响,8月份后同比CPI有可能出现一定回升,力度不会太大”。与此同时,业内专家也表达了对长期通胀的担心。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,对于通胀,货币政策要更具前瞻性,不仅仅看到年内,还要看到明年;不仅要看到国内,还要看国外。在关注价格上涨所带来的通胀预期变化的同时,也要关注随着未来投资刺激的力度加大,也会引发通胀预期。
此外,庄健还认为,当前货币政策遇到两难问题,一方面,当前的小微企业经营很困难,急需资金的救助。但另一方面,我国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决心很坚定。这两者间的矛盾使得当前货币政策实施的时点更难把握,这也决定了货币政策放松只能适度和谨慎,不宜骤然放量,同时操作上需要更具有前瞻性。
“当前,为了稳定经济的增长,无论是中国、欧洲还是美国,都不能单纯的使用货币政策,而应该配合财政政策等其它政策一起实施。在还未找到新的增长点,市场投资意愿不佳的情况下,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谨慎。”庄建认为。
可见,基于上述两点的原因,市场有关降准的预期落空。而值得注意的是,央行于近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5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,中标利率为3.35%,已连续第五周持稳未变。成为央行调节市场资金面的“主旋律”。
本周公开市场到期净回笼资金650亿元,分析人士认为,央行继续进行回购操作以维持资金面的相对充裕,符合市场普遍预期。
有分析人士认为,7月份数据不如预期的好,但也没有更差,因此市场未显示出更多的方向性与趋势性,或许这是降准迟迟未现的原因之一。再从银行间货币市场来看,资金面不是非常紧张,回购利率都较为稳定,逆回购基本能够保持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平衡。